在许多生物学试题中,试题本身除有较明确的已知条件外,还常常有一些不引人注意、易被忽视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对于试题的解答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此姑且称这些条件为隐含条件。 由于这些条件的隐蔽性往往造成学生解题时思维障碍不知如何下手,或者使学生因考虑不全面而造成解答不准确甚至解答错误,因此这类具有隐含条件的试题对学生来说往往具有一定难度。解答此类问题除必须具备牢固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外,掌握科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分析、解答具有隐含条件的生物学试题呢?
一、认真审题,找出隐含条件 这是解题的基础,也是解此类题目的关键。
由于隐含条件的隐蔽性特点,要求再审题时特别认真仔细,应对问题逐字逐句地加以分析,找出关键字词句,乃至字词句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充分理解试题,准确挖掘隐含条件的目的。如果是据图回答问题,隐含条件往往在图中,这时一定要认真识图,把握图中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及特点,从图中找出解答的突破口。如:
例1、 大麦的一个染色体组有7条染色体,在四倍体大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能观察到的染色体数目是:A. 7条B.14条C.28条D.56条
这是一道通过计算来选择的题目,许多学生审题不仔细,只注意到了“一个染色体组7条染色体”及“四倍体”这些数据,而忽视了“有丝分裂后期”所包含的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如果我们仔细审题,就会发现“有丝分裂后期”这一隐含条件包含着“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一数量变化,从而选出D这一正确答案,而不会错误地选择C.
二、分析试题中的相关因素 即在找出隐含条件之后,还应分析隐含条件和明确条件的联系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
如例1中,染色体组与四倍体的关系、有丝分裂后期与染色体数目的关系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牢固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善于联想,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生物学知识网络。如:
例2、皮肤表皮轻伤后,渗出一些液体,这些液体的成分与血浆相比最大的差异是下列物质中( )的含量。A.蛋白质B.葡萄糖C.无机盐D.尿素
在认真审题后,可知此题包含两个隐含条件,一是表皮中无血管,二是渗出的液体是组织液,而正是因为皮肤表皮中无血管,皮肤表皮渗出的液体才不可能是血清,而是组织细胞间的液体即组织液。找出隐含条件后,本题则变成组织液与血浆间成分的比较,这不难使人联想到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故应选。由此也可以看出,通过相关因素的分析,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便于解答。
三、依据教材,明确题目意图,作出准确解答 及在答题前,还应弄清题目考察的是课本中的哪个或那些知识点,依据课本中的有关概念、原理、规律作出准确解答。
这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克服答题的盲目性特别重要,对于挖掘隐含条件准确答题也有重要作用。 如例1考察染色体组、多倍体、有丝分裂后期的染色体行为等多个知识点,例2考查了皮肤结构、内环境的成分等多个知识点。再如:
例3、在人体肺动脉起始端和主动脉起始端,单位时间内流过的血液( )。A.主动脉起始端较多B.肺动脉起始端多C.大致相等D.无法明确
看到此题,不少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题目考查的是什么而盲目地选A或D。实际上通过仔细审题,我们知道肺动脉连右心室,主动脉连左心室,单位时间内流过主动脉或肺动脉起始端的血量即为左右心室单位时间内博出的血量,即为心输出量,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心输出量的概念,而左右心室的心输出量大致相等,故应选C。
四、检查解答是否完整 尽管我们做了各种努力来保证答题的准确性,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具有隐含条件的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往往不只一个,我们有时常常因定势思维等因素的影响。
仅考虑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特别是具有隐含条件的试题同时具有较大的迷惑性时,或以简单形式出现时。如:
例4、当( )肌群收缩时,( )肌群舒张时,完成伸臂动作。
这一题目看似简单,但学生发生错误较多。多数学生只注意到“伸臂”两字,而没有注意到题目所给的隐含条件“肌群”两字,既然是肌群,就不是指某一块骨骼肌,所以完整的答案是“肱三头肌等伸肌”和“肱二头肌等屈肌”。显然题目旨在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这一知识点。这里仅举了一个较简单的例子,在综合性较强的简答题中,情况复杂得多。因此在做题后,必须马上检查其准确性。检查的方法很多,主要看结果和条件是否相符合,同时要注意题目的整体结果。
掌握上面的解题方法后,特别是再结合不同类型试题的特点及特殊解法,如选择题的排除法、填充题的归纳法等,就可以准确完整地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生物学试题。不仅如此,如果教师在给学生讲评试题时也按上面的方法对试题进行分析,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将大有裨益。